六安开发区“新春第一会”:从“攻坚”到“提升”,“一词之变”背后的考量
从“攻坚”到“提升”,
“一词之变”背后的考量
——解析六安开发区2025年“新春第一会”的深意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
省、市“新春第一会”的激昂号角刚刚吹响,2月8日,正月十一,六安开发区便马不停蹄召开全区“新春第一会”。
此次会议将园区2025年工作主基调定为“产业引领提升年”,这标志着该区产业发展战略的又一次“攀登”,预示着其正以昂扬的姿态,推动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回望2024年的“产业引领攻坚年”,再到今年的“产业引领提升年”,这简简单单的一词之变,背后蕴含着怎样深层次的变化?有着怎样的深思熟虑?“提升”之路又将如何铺展?
一词之变,源自信心
从“攻坚”迈向“提升”,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六安开发区满满的底气与十足的信心。
刚刚走过的2024年,六安开发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增速居前列、总量上台阶”目标,将精心绘制的“愿景图”渐次幻化成一幅幅令人赞叹的“实景画”:
产业集群加速成长。集聚弘名科技、恒信通智能、激智科技等22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上企业,产值以40%的增速飙升;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也格外亮眼,产值分别霸气突破50亿元、100亿元大关。
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如同稳固的三足,有力撑起园区的产业大厦,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8%,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
企业创新风驰电掣。在工大智谷(六安)等创新平台助力及政策引导推动下,企业创新热情高涨,全年规上企业研发投入4.89亿元,投入强度为3.39%,高于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
增长动能持续积累。全年累计新增“四上”单位71家、总数达到395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达170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园区发展的后劲十足。
传统产业华丽焕新。成功培育省市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6家,六安开发区大数据产业园首次申报即获认定,成为目前全市唯一的省级大数据产业园。
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长江精工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全省首批“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单位,成为融合发展的典范。
区域合作蹄疾步稳。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与上海市对口合作、合六同城化等政策机遇,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基地主承载区建设,集聚新能源汽车配套企业47家,数量全市第一。
凭借“产业引领攻坚年”这一有力抓手,六安开发区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在2024年用奋斗实干交出了一份振奋人心的精彩答卷。
全年GDP增幅5.7%,全市第二;税收收入增长14%,税占比达91.74%,全市第一;全区经营收入增长9%,总量继续保持全市第一……
在2024年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中,该区较上年度前进85位、位列第127位;省考较上年度提升4位、居全省第49位。
这样的成绩,不仅是对过去一年努力的最好肯定,也为新一年的“提升”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词之变,凸显恒心
从“攻坚”迈向“提升”,这一转变的背后,凸显的是六安开发区矢志不渝的发展恒心。
产业兴则园区兴,产业强则园区强。作为全市工业经济主阵地,六安开发区对产业发展和突破始终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且看2024年该区在多个关键领域的精彩表现:
双招双引方面,率先开展招商体制改革,招商公司挂牌运行,探索建立基金招引合作模式,设立5支产业基金,规模35.5亿元,开启以商招商、基金招商新征程。同时,调整充实招商力量,完善项目线索首报备案等机制,瞄准长三角、珠三角区域重点城市,深入开展“链”上招商、敲门招商等。全年共开展专题推介11次、外出招商165批次,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3个,总投资115.1亿元,主导产业占比100%。
项目建设方面,精准把握政策导向、资金投向,全年累计争取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两重两新”等政策资金4.96亿元。其中,凯斯汀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研发、检验检测平台建设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2358万元,为全市唯一一家成功申报2024年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的项目。严格落实“周六项目日”、专班推进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项目信息动态跟踪机制,全年累计召开项目调度会43次,协调解决项目建设问题120余件,为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挖潜增效方面,大力推进“老树育新干”工程,全年实施技改项目64个,总投资106亿元。加快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出让等灵活用地模式,按照产能、效益严控供地规模,26个项目优先落地标准化厂房,同时,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利用力度,成功处置工业低效用地20宗1920亩、批而未供土地1022亩、闲置土地14宗709亩,规上工业企业亩均产值、亩均税收持续保持上升势头。
要素保障方面,创新实施工业项目竣工联合验收“三个一”制度,常态化开展“四证齐发”“全程帮代办”“一屏注销”等服务。聚焦企业所盼开展要素对接活动,帮助1703家企业获得新增贷款44.29亿元。全年兑现惠企资金2.38亿元、落实税费优惠1.87亿元,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推进墙煌科技、恒信通在“新三板”成功挂牌,初步撑起安徽新三板“六安板块”。制定出台《助企引才招工若干措施》,为重点企业解决用工6479人。
然而,受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质效不高,项目投资支撑不足等仍是园区亟待突破的痛点。踏入2025年,站在新的起跑点,六安开发区深知产业突破升级的步伐慢不得、等不得。如何更好地担当起全市唯一国家级开发区的责任和使命,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中扛起大梁?新一年,六安开发区作出“产业引领提升年”的战略部署,就是直面问题、精准施策的果敢之举。
一词之变,体现决心
从“攻坚”迈向“提升”,这一转变的背后,更体现了六安开发区奋勇向前的坚定决心。
虽然在字面上,“攻坚”到“提升”只是两字之差,但从本质上看,却意味着更高的定位、更高的要求。那么,接下来的“提升”之路该如何走?大会召开后,路径逐渐明晰:
——抓创新、优布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生态,制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若干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改造,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配套零部件、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集群。深化科创融合,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项目攻关和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梯次发展。
——谋项目、扩投资,培育经济增长动能。狠抓项目谋划,聚焦中央及省政策投资方向,围绕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安居住房、土地收储等十大领域,谋划储备项目;加大挖潜力度,引导区内传统企业和低附加值企业加快技术革新、智能制造。狠抓项目招引,围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材料、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拓展“招”的渠道、提升“招”的实效。狠抓项目建设,强化项目全链条服务、全要素保障、全周期管理,完善工业项目落地联合预审快速推进机制,推动项目加快建设,以项目建设的实际成效塑造竞争新优势。
——推改革、促开放,有效激发内生活力。加快体制改革步伐,持续推动“管委会+公司”改革,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逐步健全“小管委、大公司”架构。推进人事、人才、薪酬等领域改革,坚持以实绩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健全能上能下常态机制,形成精干高效的管理体制、富有活力的运行机制。抢抓与上海市对口合作、长三角一体化、合六同城化政策机遇,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加强产业配套协作,全力达成与上海的深度合作、实现与合肥的同城发展。
——提效能、办实事,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对标沪苏浙常态化创优营商环境提升措施,探索营商环境“定题创新”工作,健全为企服务“一类问题”归集办理机制,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无证明园区”建设,推动政务服务流程优化再造,提升办事效率。完善包保联系机制,分级分类开展“两外”企业、重点规上工业企业、异动企业走访帮扶行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难题。完善“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等机制,强化用工、用能、用钱及人才等要素保障,推动各类要素服务进园区。
新的一年,六安开发区的“提升”之路已然清晰铺展在眼前。我们坚信,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六安开发区定将以坚定的步伐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持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