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新”逐“质”实干争先
——国家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奋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集聚区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安徽经济报 发布时间:2024-09-26 09:30
字号:

今年以来,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六安开发区")奋力开局起步,坚持产业为纲、项目为王、改革为要、创新为上,围绕打造全市"经济建设主战场、工业强市主引擎、开放合作主平台"目标,拼经济稳增长、攻项目扩投资、兴产业促转型,全区工业经济稳步前行,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上半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长、态势向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57%,技改投资增长50.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2%。

聚力产业集群发展 链长补短强动能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六安开发区坚持以做大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为重点,推动主导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集链成群,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树牢"产业为纲、项目为王"理念,立足功能定位和产业基础,编制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战略研究等;与高校院所、智库机构等合作,绘制产业链图谱,明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细分领域,大力培育主导产业特别是首位产业,全力推动新能源汽车配套零部件、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深化产业链供需衔接,成功组建企业家联盟,为企业发展"牵线搭桥",举办新能源汽车产业产需对接会,推动3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与合肥蔚来等3家整车供应链负责人对接沟通,推动立中、雄邦等企业"牵手合作",深化产业配套。

政策加码,打造细分领域"排头兵"。聚焦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抢抓国家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政策机遇,助推新型工业化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换代,摸排更新改造项目110个,总投资159亿元;鼓励引导企业技术改造,推动实施技改项目54个。坚持"做大一批、做精一批",培育优质企业做大,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实施工业企业"升规纳统"包保行动;构建优质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分类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四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培育,推动新增"四上"单位5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8家、省创新型中小企业16家、高新技术企业34家。

科创赋能,营造产业体系"新生态"。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工大智谷(六安)"正式揭牌,组织合工大全球汽车领域校友六安行活动,借助合工大优质科创资源,设立东都皋科孵化器,支持校企联合攻关,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检验检测基地等引领作用,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建立创新孵化机制,提升发展核心竞争力。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省级以上技术中心18家、科技领军人才112名以及6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才,龙头企业扎根、配套企业扎堆、创新人才扎营的良好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聚力招大引强突破 精准发力提质效

一个优质项目就是一个增长点,一批优质项目就是一个增长极。六安开发区始终坚持"双招双引"第一要务不动摇,精准聚焦招大引强,全力以赴抓招商、上项目,加快形成增长极,提升带动力。

优化体制,基金招商。着力推动招商引资体制机制优化,整合招商力量,优化力量配置,组建招商集团,做大产业投资基金,逐步推动"小管委、大公司"招商。建立健全基金支持体系,设立了2支产业基金,完善基金投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主导产业重点领域。

拓展空间,科学招商。完善招商研判、尽调、预审等机制,建立并实行"一协议两报告"和多部门联合预审制度,注重"投入产出比",按企业产能、亩均效益等严格控制供地规模,推动16个项目优先落地标准化厂房。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利用力度,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处置工业低效用地5宗864亩。加快谋划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打造产业承接平台,重点布局了零碳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园等空间载体、近85万㎡标准化定制厂房,全面承接各类产业落地,引导项目成片、成圈、成势布局。

主动出击,敲门招商。坚决改变"坐等招商"模式,锚定精准招商"坐标","163"产业专班全员出动,在长三角、珠三角举办专题发展环境报告会9次、外出招商165批次。1-7月份,累计新引进亿元以上主导产业项目18个,新开工项目13个;跟踪项目线索169个,加速推动了7个大项目提前签约,实现了30亿元以上大项目零的突破。

聚焦产业,链式招商。紧盯"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按图索骥,着重在延链、补链、强链上发力,加快六安智能电动汽车零部件基地建设,新引进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项目9个、总投资18.85亿元。截至目前,全区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37家。

聚力全面深化改革 协同高效增动力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当前,六安开发区正持续做好改革"文章",不断理顺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着力以机制改革突破发展障碍,推动高质量发展。

提升统筹力。今年以来,工委、管委按照大部制改革和高效服务原则,在考察学习先进开发区经验基础上,拟定机构设置优化方案,整合重组内设机构、职能。同时积极稳妥推进270项社会事务移交,实现"轻装上阵""瘦身健体",将社会发展局、征收安置办人员逐步充实到招商、经济一线,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

提高市场化。推深做实"管委会+公司"改革,健全平台公司管理、薪酬、考核制度,引导公司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管理经营,推动公司从管委会主导向市场主导、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转型,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提振精气神。深化机关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和月度点评等考核制度,按照人岗相适、以岗定人的原则,选拔6名优秀青年人才到重点岗位上锻炼,将12名工作人员纳入末位淘汰和降级使用,评定"效能标兵"21个单位(专班)、4人,发出"效能预警"5个单位(专班),"效能提醒"3个单位(专班)、12人,干部作风持续向好转变。

聚力优化营商环境助企发展添活力

一流的营商环境是投资的"风向标"、发展的"晴雨表",是最好的"梧桐树"、最大的"吸铁石"。今年以来,六安开发区沃土厚植、筑巢引凤,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政务高效,让企业更省心。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改革,建立健全"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和企业诉求"挂号"机制,持续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入推行"互联网+"赋能企业开办服务、"免申即享""证前指导""一屏注销""云核查""四证齐发"、帮办代办上门入企等举措,加快"点菜式"便企服务落地,企业开办时间由5个工作日压缩至0.5个工作日、个体工商户注销时间压缩至10分钟,市场主体办事成本持续下降。

靠前服务,让企业更暖心。强化为企服务意识,出台《为民为企诉求办理工作制度》,严格落实"周六项目日"工作机制,29名优秀年轻干部职领衔46个项目专班,通过现场调度、实时会商,及时解决项目建设问题120个。常态化开展"两外"企业走访、"千名干部联万企",累计收办企业问题诉求431件。坚持抓快抓早、抓实抓细,创新实施工业项目竣工联合验收"一个标准、一套人马、一次办结"的"三个一"制度,扎实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

保障无忧,让企业更舒心。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围着企业转,大力改善基础设施配套,全方位提升要素供给保障能力。实施"助企贷""订单贷""人才贷""园区贷"等金融助企政策,深化与省普担、省科担业务合作,聚焦企业所盼开展要素对接活动,今年以来共帮助995家企业获批新增贷款32.11亿元。制定出台《助企引才招工若干措施》,发挥六安市人才港作用,组织开展"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20场,建立校企共建人才培育长效机制,推动校企合作。截至目前,24家汽车产业企业与开发区、院校签订政校企三方合作协议,通过供需"连心桥",为10家企业成功招引442名技能型人才。

重任千钧再奋蹄,征程万里风正劲。未来六安开发区将坚定不移发展新质生产力,抢抓"融长入圈"和工业强市的发展机遇,对标"增速居前列、总量上台阶"发展目标,继续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开拓创新、实干争先,着力推动招商攻坚再突破、产业培育再优化、创新驱动再加快、为企服务再发力,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