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人”张怀东:三十二载徒步深山寻矿藏
人物名片
张怀东,安徽省地矿局313地质队(六安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副总工程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先后获全国“最美职工”“中国好人”“安徽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人物寄语
找矿的工作,就像医生诊治的过程。找矿人就是在理论研究、多种勘查技术手段结合中对地下的成矿潜力作出初步判断。发现地下异常点,进而发掘“宝藏”。
2024年11月,张怀东(右一)在霍邱县吴集北铁矿普查项目部查看岩心。
32年用脚步丈量“山中岁月”,以10年为单位计算职业生涯,52岁的安徽省地矿局313地质队(六安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副总工程师张怀东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在32年的职业生涯里,每一个十年都给了他梦想的回馈。
“任何一个地质人,进入行业都有一个梦想,就是通过努力发现一个矿床。”说起当初入行的理想,张怀东打开了话匣子。1992年,张怀东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省地矿局313地质队时,我国地勘行业正陷于低谷。他进队后分入区调分队,在大别山进行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通过徒步调查,把大别山成矿带的地质矿产信息绘制成图。因为地质勘查前期,需对地表和地下的找矿线索进行大规模摸排,逐步缩小找矿靶区,只能借助“地质三件宝”——罗盘、地质锤、放大镜,徒步观察、采集样品。天不亮进山,待天色将晚,再匆匆背着几十斤石头赶回简陋的农家驻点。即使30多年后的今天,这样的工作模式依旧没变。
张怀东很感谢那段岁月,一年300多天在崇山峻岭中穿梭,用脚步丈量了大别山的角角落落。10年里,他无暇关心外面的世界如何风起云涌,大别山的日出日落更让他充实沉浸。同时,他利用各种机会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像地质填图、编录、室内资料整理、报告编写,都游刃有余。掌握大量勘查资料,运用现代成矿理论寻找矿床,是地质人的看家本领,渐渐地,他心里的那张大别山“藏宝图”愈加丰富多彩。
2003年,313地质队申请到为濒临资源枯竭的琅琊山铜矿寻找深部接替资源的任务。张怀东成为该项目负责人。从细致分析以往资料到调整思路大胆采取钻探新技术,张怀东带领团队在老矿山深部成功探测到铜金属量10万吨、金2吨,使老矿山焕发出生机。
2007年,张怀东承担《安徽省金寨县沙坪沟斑岩型钼矿普查》项目,那张心中的“藏宝图”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2008年9月4日,首孔钻进到512.16米处发现了钼矿,随后其他4个钻孔均发现了几百米厚度的钼矿体之后,张怀东深知几代地质人的探索即将有突破。历时4年,一个钼金属资源量达245万吨,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巨型钼矿床就此诞生,其潜在经济价值达数千亿元。
2024年10月,张怀东(左二)在金寨县五峰尖铜铅锌普查项目部为年轻人讲解地质现象。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这是我国地质领域面向40岁以下青年地质人的最高奖项,张怀东是安徽地矿人中唯一的获奖者。
30多年的坚守中,张怀东感悟着职业的荣光,也在带队伍、带地质新人的过程中,诠释着“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地质“三光荣”精神。
他带着科研队伍先后建立了城市管网监测中心、高分六安中心、土壤修复与治理中心等新业务部门,积极为“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监测提供技术支撑;为地质新人制定全面、系统的培训计划,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方法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为年轻人快速提高专业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怀东践行了地质‘三光荣’精神,并将这一精神财富传承下去,在服务国家、奉献社会中实现更大作为。”313地质队党委书记、队长马海波说,他被张怀东的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深深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