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发展改革局发布时间:2021-03-23 18:34
字号:

  六开管〔202111

 

管委各部门、各垂管机构:

《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两委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2021323日         

  

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〇二一年三月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成就

第二章 十四五总体要求

第一节 形势分析

第二节 指导思想

第三节 战略定位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二节  建设现代化产业新城

第三节 强化招商引资工作

第四节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第五节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第六节 建设更高水平绿色园区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二节 优化营商环境

第三节 强化项目管理

第四节 强化要素保障

第五节 强化平安园区建设

第六节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第七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六安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幸福六安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迈向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新城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六安市委关于制定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开发区管委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和招商任务,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管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打造工业强市主板、绿色振兴高地工业强市主阵地、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的定位,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三重两上项目调度工作机制为重要抓手,砥砺前行,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9亿元,年均增长9.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8%;财政收入达到21.7亿元,年均增长10.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2.4亿元,年均增长10.5%;外贸进出口总额2.2亿美元,年均增长15%。全区27家企业进入市2019年度民营工业企业百强,企业数量和占比均居全市第一。在2018年度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中,荣获全省先进开发区称号。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围绕壮大主导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精准化、精细化招商,招商引资实现量质齐升,五年累计实际到位资金235亿元,年均增长10%;累计利用外资3.3亿美元,年均增长25.8%。大项目招商成效明显,五年累计引进重大项目230个,较十二五时期增长71.6%,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5个,较十二五时期增长88.5%5亿元以上项目42个。引进项目中工业项目占比突破90%,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恒大新能源汽车六安生产基地、江淮永达机械、长江精工年产20万吨钢结构产业园、华润怡宝水、中财管道科技三期、远大住工绿色建材、辰宇谷物干燥机生产基地、索伊电器二期、人人福豆制品深加工科技产业园等项目相继落户或建成投产,园区呈现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27家,实现总产值222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52家、产值超5亿元企业9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5家、产值超20亿元企业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到59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46.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64%。形成了以博微长安电子、星瑞齿轮传动、江淮永达机械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星星服装、海洋羽毛、俪信成服饰为代表的纺织服装产业;中财管道科技、墙煌彩铝、瀚海新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华润雪花啤酒、华润怡宝水、九仙尊霍山石斛为代表的食品医药健康产业;以渠道网络科技、新盟网络、传化物流、曙光铂尊酒店、金太阳汽车城、居然之家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产业板块。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占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43%,产业首位度进一步提升。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传化物流园一期建成,富春物流园顺利推进,六安大观街、传化信实公路港、六安金太阳国际汽车城获批省级创意文化服务业集聚区。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创新活力明显增强。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1家,是十二五末的2.5倍,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市20%,位居全市首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14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1.3%。五粮泰生物获省专利金奖,实现全市专利金奖的突破。万人发明拥有量达164.39件,居全市第一位。全区共有省级专精特新民营企业26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3家,其中,博微长安电子获得安徽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全市第一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迈明亚克力板材、华康医疗器械、联讯智能、辰宇机械、安凯华夏等29家企业成功挂牌。江淮永达机械荣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九仙尊霍山石斛和永成电子荣获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称号。瀚海新材料、索伊电器、长江精工、泰沃纺织4家企业率先在全市实施“5G+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其中,瀚海新材料5G数字工厂项目入选全省首批5G创新十大应用。获评安徽省工业精品11家,建成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7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64件,拥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3家。

城市能级大幅提升。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各项基础设施,水、电、路、气、供热、通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开发区综合承载力进一步增强。开发区管辖面积扩大到9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五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亿元,建成道路20条,总里程达到24.67公里。皋陶大道、皋陶大桥、九德路、一体化泵站等一批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六安现代科技产业园、联东U谷(六安)智造产业园、金桥返乡创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建设,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29万平方米,完成投资约4亿元。编制完成园区公交线网、污水、燃气、供水、供热、乡村整治等专项规划,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

生态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污水改造提升工程,全区完成污水管网图绘制和区内16个小区、136家企事业单位的雨污混接整治,新建管网10.8公里、维修管道1.6公里,园区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升。持续开展园中园、厂中厂综合治理,累计整治散乱污企业279个。全面梳理园区闲置厂房、土地资源,推动中世铝业、蓝翔玻业、科先液压、双龙机床、徽安合成革、汉华生物、美露达建材、永联服饰、美雅达铝业、力克机械、澳得利纺织等 僵尸企业焕发生机,累计盘活存量土地2129亩。落实能耗双控目标,提前完成十三五双控目标任务,先后获得“2020年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全市节能工作先进县区等省市级表彰。持续推进道路绿化、公园绿化、小区绿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1%

深化改革成效明显。扎实推进四最营商环境建设,放管服改革、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审批制度改革成效突出,政务服务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基本建成,优化落实安商流程,千名干部进万企”“四送一服行动持续深化。结合三重两上项目调度工作机制,完善联系包保帮扶制度,有效破解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中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智慧园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入选全省十大创新型智慧园区试点。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开展全员岗位竞聘,创新绩效考评办法,管理效率不断提升。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坚持发展与惠民、富民相结合,统筹推进教文卫体等各项事业,发展成果惠及全区居民。五年累计民生投入31.36亿元。精准实施脱贫措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累计完成征地8172.35 亩,搬迁群众1569户,拆迁面积达46.44万平方米,建设新华小区一期、和平家园小区、新华小区二期等3个安置小区,安置面积达到44.01万平方米。完成九德路、五教路东段、银雀路等周边地块棚户区改造项目,改造面积17.77万平方米。教育资源总量及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皋陶新校、三所公办幼儿园等建成使用,和平小学及附属幼儿园开工建设。医疗卫生健康发展,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启动,新华中医院新院项目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深入推进,开发区敬老院投入运营。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待遇实现统一。持之以恒化解信访积案,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处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全区安全生产形势良好,平安园区和法治园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五年来,全区上下坚持将市委市政府要求同开发区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走产城融合道路,坚持强力招商和培育支柱产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建设实现了突破,开创了开发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面向未来,开发区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

2020

年均增速(%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62.7

112.9

9.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

——

10.8

财政收入

亿元

13.4

21.7

10.2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5.4

9.2

11.2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3.5

72.4

10.5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

——

5.1

高新技术企业数

21

51

20.1

建成区面积

k

20

35

11.8

常住人口

万人

8.8

12.9

7.6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吨标煤

完成市下达

完成市下达

——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25

31

6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5

100

5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5

100

5

利用境内资金

亿元

146

235

10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1.1

2.2

15

利用外资

亿美元

0.5

3.3

25.8

  专栏1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注:[]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内数据为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按规定只公布增长率

 

第二章 十四五总体要求

 

第一节 形势分析

十四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区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从国内外形势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分工格局面临系统性调整。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为我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承接产业转移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将不断释放,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将加速形成。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有利于我区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积极参与新发展格局进程。

从省市看,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发展落差就是发展空间。2020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考察指导并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为我省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十三五期间,我省初步建成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绿色发展样板区、综合交通枢纽,呈现出经济总量位次前移、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的良好态势,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向我省产业转移的趋势显著增强。合肥市经济总量迈上万亿新台阶后,合肥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明显增强。我市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淮河生态经济带和合肥都市圈、合六经济走廊等多个重大战略叠加,是国家和安徽省的重要经济板块,具有承东启西”“左右逢源优势,各项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累积叠加,为我区借势借力、集聚资源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有利于我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

从我区看,我区已进入经济发展量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速完善的新阶段。十三五以来,我区始终坚持投资为纲、项目为王,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合肥都市圈、合六经济走廊建设等发展机遇,一批重大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重要民生工程、重点生态项目相继建成,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一批历史遗留问题相继得到解决,呈现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发展的良好态势,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能力、承载能力大幅增强,有利于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划新发展、推进新跨越。全区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干部群众精诚团结,为十四五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标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重大项目尤其是牵动性项目不多,主导产业能级还不够高,创新支撑能力还不够强。早期工业布局较分散,集聚效应不突出,开发区布局调整较困难,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改造难度较大。服务企业水平还不够优,创先争优意识还不够浓,距离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区人民期盼、企业发展需求都还有一定差距。二是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与周边园区相比,开发区的成本优势逐渐减弱;与发达地区的园区相比,开发区在产业能级、产业配套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差距依然较为明显。随着各地更加重视发展园区经济,开发区之间在人才、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三是建设用地储备不足,我区建成区已达35平方公里,还剩约10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将面临发展空间的制约。四是公共服务品质有待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不足,对人口和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生态保护、安全生产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教育、医疗、养老、托育、住房等民生领域还有许多短板;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需要加强,发展的韧性面临深度考验。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认真对待,精准施策、挖潜增效,切实加以解决。

综合判断,“十四五期间全区经济发展的态势没有变,的格局在持续,我区将处于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转型崛起的加速推进期。全区人民必须坚定信心,更加奋发有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迈上更高台阶。

第二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工业强市主阵地、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的定位,按照三融合三为主发展思路,深化投资为纲、项目为王工作举措,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招商引资、产业聚集、基础建设和产城融合发展,实施经济发展“1234”倍增计划,即全区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3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努力建设现代化产业新城和高品质宜居新区,开创开发区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工业强区。进一步强化工业的主导作用,突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巩固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集聚、企业成群,加速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推动工业大发展、大提升,增强开发区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坚持创新驱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力争在部分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改革,破除发展障碍,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使创新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坚持产城融合。全面落实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协同推进开发区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和功能完善,加快开发区从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实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人口集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坚持招商带动。强化招商引资工作,高起点谋划推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在更大范围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更广领域集聚国内外先进要素资源,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载体建设,增强配套功能,加速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循环。

坚持绿色发展。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大力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构建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发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的绿色开发区。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十四五时期,我区要努力在建设工业强市主阵地、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上迈出更大步伐。

工业强市主阵地。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拉升开发区发展标杆,深度对接沪苏浙,推动更高质量的产业承接、要素衔接、机制对接;深度对接合肥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携手共建合六经济走廊,在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中提升发展质量,提高全区工业在六安市的比重,为六安市实施赶超式发展贡献开发区力量,努力建设长三角一流、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发扬革命老区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坚定不移强攻产业、做强产业,坚定不移建设精品城区、提升功能品质,着力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努力走出一条产业层次迈向中高端、城市品质迈向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路子,力争经济、社会、生态、民生等指标走在全市前列,力争在国家和省开发区综合考核中争先进位,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对接六安市十四五发展目标,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2025年末,开发区实现全区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300亿元,年均增长12%;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年均增长13%(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1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年均增长1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0亿元,年均增长9%;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40家,限上商贸企业达到100家;进出口总额达到3.7亿美元,年均增长11%。五年累计实际到位境内资金400亿元,年均增长10%;累计利用外资4.8亿美元,年均增长8%

科技创新能力和活力显著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6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70%以上。建成一批高质量创新创业平台和载体,其中省级及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5家以上。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264件。5G网络实现深度覆盖并规模商用。

城市功能品质和能级显著提高。城市空间格局和生产力布局更加合理,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备,城市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实现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有效融合,文化娱乐和社区服务配套齐全,建成区面积达到40.5平方公里,年平均增长3%,基本建成产城融合、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区经济同步增长。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五年新增城镇就业4.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被征地群众的生活和就业得到妥善安置,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建成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基本社会保险全覆盖。

生态环境和宜居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园区建设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供给持续增加,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淠河总干渠断面水质稳定保持优良,实现污水全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全覆盖。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大幅提升,园区循环化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公共安全水平显著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有效健全,法治园区、健康园区、平安园区、智慧园区建设深入开展,初步建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进城区。


专栏2 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分类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2025

年均增长%

属性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12.9

200

9

预期性

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92

160

12

预期性

3

财政收入

亿元

21.7

40

13

预期性

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9.2

15

10.3

预期性

4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70

300

12

预期性

5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72.4

110

9

预期性

创新发展

6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4

5以上

1

预期性

7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

64

70

6

预期性

8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

%

50

65

15

预期性

9

高新技术企业数

51

120

18.7

预期性

10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164.39

264

10

预期性

资源环境

11

单位GDP能耗降低

%

完成市下达

完成市下达

——

约束性

12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

完成市下达

完成市下达

——

约束性

13

单位GDP用水量降低

%

完成市下达

完成市下达

——

约束性

14

淠河总干渠断面水质优良比例

%

100

100

——

约束性

15

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

完成市下达

完成市下达

——

约束性

16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31

34

3

约束性

社会发展

17

每年新增就业岗位

万个

0.5

1.5

24.5

预期性

18

城镇调查失业率

%

4以下

4.5以下

——

预期性

19

建成区面积

k

35

40.5

3

预期性

20

常住人口

万人

12.9

20

9

预期性

开放合作

21

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2.2

3.7

11

预期性

22

到位境内资金

亿元

235

400

10

预期性

23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亿美元

3.3

4.8

8

预期性

注:[]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内数据为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面参与长三角地区发展分工,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产业体系,形成“131+2”产业体系,即“1”个高端装备制造产业,“3”个传统产业(食品医药健康、新材料、纺织服装),“1”个现代服务业,“2”个重点培育产业(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构建现代产业集聚发展新格局。

一、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坚定不移强攻工业、决战工业,推进工业强区“2312”工程,即十四五期间,打造2个产值超百亿元产业(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新材料产业)、培植3家以上产值超50亿元企业、壮大10家以上产值超10亿元企业,新增20家以上产值5亿元企业,全面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

1、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1)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30%以上,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主、传统装备制造业同步发展的产业格局。

2)发展路径  

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智能餐厨、农机等产品,提升重大装备高端制造和整机配套能力,强化科技创新,初步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端装备技术创新体系。

3)重点任务

以江淮永达机械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高精度齿轮、节能电机、各类减速器、齿轮泵等产品,培育数控机床、精密机械、自动化装备等产业。加快中威达机器人项目建设和永成电子企业发展,重点突破智能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的生产和应用,力争在包装机器人产业关键零部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及大规模示范应用方面取得突破,强化机器人产业集群配套能力建设,完善机器人产业链。加快发展传统专用设备制造,推进江淮永达机械、永成电子、辰宇机械、兰翔纺机企业发展,立足关键零部件制造,提高柔性制造、精密制造、智能控制等关键工艺水平,实施高端装备制造示范工程。大力实施智能餐厨工程,以智能烹饪机器人制造和中央厨房建设为核心,推动上海爱餐机器人制造项目落户,加快产品批量化生产和核心零部件本地化配套,重点突破智能烹饪机器人核心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围绕智能烹饪机器人制造实施延链补链工程,招引上下游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加大中央厨房建设运营主体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或培育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菜品组合加工中央厨房品牌企业。大力推广应用智能烹饪机器人,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智慧餐厨模式,扩大全国市场覆盖率,打造智慧餐厨全国著名品牌。

专栏3 高端装备制造重点企业和项目

重点企业:江淮永达机械、索伊电器、辰宇机械、永成电子、兰翔纺机、力克机械、中威达、江机数控、双龙机床、兴林机械、中擎电机、微特电机等。

重点项目:江淮永达商用车混动自动变速器研发生产项目、永磐电子机械项目、中威达年产3500台工业机器人项目、兰翔纺机生产纺机项目、农机配件等项目、索伊智能无人售卖终端项目、索伊智能化中央厨房建设项目。

2.食品医药健康产业

1)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食品医药产业产值达到80亿元,行业产值50亿元企业1家,10亿元企业3家以上。

2)发展路径

依托大别山优质水资源和中药资源,加快企业培育、品牌推广和产业集聚,推进食品医药产业发展壮大。

3)重点任务    

发展具有六安特色中药产业,加强霍山石斛灵芝天麻等道地药材发展中药传承和产业化。加快发展动物饲料及动物饲料产品,扩大饲料添加剂、饲料制品生产。加快发展肉食品加工业,打造鹅肉加工地方品牌。依托优势水产品基地,利用华润雪花啤酒和华润怡宝水,加快发展酒水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企业做大做强,建设酒水生产基地。

专栏4 食品医药健康重点企业和项目

重点企业:华润雪花啤酒、华润怡宝水、五粮泰生物、九仙尊霍山石斛、威尔康、祁发食品、奥格生物、森谷、一启高质、人人福食品、新正药业、向天歌食品、华源制药等。

重点项目:雪花啤酒总体设备改造项目、华润怡宝12.8升柔性生产线项目、华润三九(六安)中医药产业园项目、五粮泰20万吨高效全速溶糖脂肽联产油化螯矿酵解豆粕饲料工程项目、西山药库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人人福豆制品深加工科技产业园项目、安徽慧海向天歌食品工业园项目等。

3.新材料产业

1)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新材料企业产值超50亿元企业2家,10亿元以上企业3家,打造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2)发展路径

重点发展钢结构、建筑铝材、聚乙烯、功能性膜材料等建筑新材料,提高产业聚集度,推进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3)重点任务

依托长江精工钢结构产业基地,加快发展钢结构、建筑铝材,夯实产业基础,形成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中财管道新型建材科技产业园,大力发展管材、管件产品,涵盖给排水、燃气地暖、大口径市政管道等领域。培育发展建筑装饰材料、装饰墙板、地板和空气净化系统、净水设备、新风设备等集生产、研发、物流及相关配套产业链项目。鼓励发展节能玻璃及其衍生物,发展汽车玻璃、光伏玻璃以及玻璃器皿、工艺品等上下游产品。加快推进瀚海稀土永磁材料、工匠超纤新材料等项目扩建。

专栏5 新材料重点企业和项目

重点企业:中财管道科技、长江精工、墙煌彩铝、冠盛蓝玻、伟宏钢构、瀚海新材料、工匠超纤新材料、荣冠管业、巨鼎高分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激智科技材料等。

重点项目:精工集团年产20万吨钢结构项目、安徽伟宏年产20万吨装配式绿色建筑钢结构制品项目、中财新型建材科技产业园项目、瀚海稀土永磁材料项目、工匠超纤新材料项目、荣冠PEPP管道项目、巨鼎高分子新型环保橡塑制品项目、激智年产3.5亿平方米光伏胶膜(POE)项目等。

4.纺织服装产业

1)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纺织服装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0家,其中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2家。

2)发展路径

建设羽绒纺织加工出口基地、特色家纺基地、新型服装基地三大基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完善现代纺织服装产业体系。

3)重点任务

充分发挥本土产业,以皖西大白鹅和传统纺织品加工制造的优势,积极推动纺织羽绒行业产品出口,提升品质。依托海洋羽毛、星星集团、泰沃纺织、南羽羽绒、北海羽绒等主要羽绒生产企业和纺织出口重点企业,打造纺织羽绒制品出口基地。支持星星服装、海洋羽毛等骨干企业资源整合,转型升级,做强做大,打造以羽绒服、时尚服装为主的特色服装基地,做大艾莱依等品牌。支持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提高智能化水平,加强产品设计研发,融入时尚和文化。引进品牌服装企业和大型加工企业,打造以品牌服装为主的新型服装基地。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国内同行业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水平,实现行业技术水平迈向中高端。加快应用纺织和服装智能装备(生产线),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和两化深度融合,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

专栏6 纺织服装重点企业和项目

重点企业:星星集团、海洋羽毛、俪信成(艾莱依)、泰沃纺织、北海羽绒、南羽羽绒、凯旭服饰等。

重点项目:海洋羽毛4500吨羽绒加工改扩建及功能性羽绒精深加工技术研发项目、安徽海洋健康新材料项目、艾莱依工业园家纺工厂二期项目等。

5.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

1)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汽车整车生产能力达到10万辆以上,引进培育10家以上电池、电机、电控等汽车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逐步形成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链。

2)发展路径

以汽车整车制造为中心,加快建设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和星瑞汽车变速箱生产基地,着力攻关整车设计、轻量化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提高汽车零部件生产能力,重点突破动力电池、电机及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提高汽车零部件本土配套化率,扩大自主品牌汽车市场。

3)重点任务

1.推进整车制造业发展。加快发展纯电动新能源汽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快新车型开发,进一步提高整车制造技术和工业设计水平,着力推进汽车生产基地建设。开展全新底盘乘用车整车设计,加快产品市场投放和批量生产。大力发展物流、观光、环卫、市政、军品等领域专用车,打造在国内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重点产品。

2.推进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加快发展锂离子动力与储能电池及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基础材料。积极发展电机、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加快发展本地企业和引进外部企业。开展纯电动汽车控制技术研究,加强对电控系统控制单元硬件、底层软件、应用层软件的开发。支持江汽自动变速箱研究院搬迁和星瑞自动变速箱生产基地建设。

专栏7 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重点企业和项目

重点企业:恒大新能源、星瑞齿轮、长安专汽、冀东华夏、安凯华夏等。

重点项目:江淮自动变速箱生产项目、恒大新能源汽车六安基地项目、安凯华夏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工项目等。

6.电子信息产业

1)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2家,建成较为完备的5G基础设施,基本形成5G产业链条,5G融合示范得到广泛应用。

2)发展路径  

重点发展新型显示、电子结构件、通信设备、基础电子元器件、电光源等产业,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3)重点任务

推动博微长安电子等企业发展,大力发展防空雷达等军品,深化军民融合,加强关键技术研究,瞄准多通道、多途径发展军转民系统产品,开展适合航空航天和高端、大型装备及其系统集成和研发。针对新一代电子整机发展需求,大力发展新型片式化、小型化、高端化电子元件生产,积极开发车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性能传感器、专用真空电子器件等产品。鼓励发展汽车电子系统所需的继电器、微电机、线束、厚薄膜集成电路、超级电容器、连接器等关键电子元件。加快名家汇光电产业园项目建设,整合行业技术力量,突破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强与同行业在LED应用于普通照明的产业化技术、标准研究制定等领域的合作,提升发光效率,推进LED在室内照明、商业照明和农业、生物、医疗等特殊领域的应用。针对工业控制、机床电子、医疗电子、电力电子等量大面广、带动性强的应用电子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开拓新产品领域。不断深化信息技术与制造环节融合发展,继续加强信息化改造,推进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服务型制造转变,促进企业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核,发展增值服务。

专栏8 电子信息重点企业和项目

重点企业:博微长安电子、源州电气、海瑞通、奇得电子、名家汇光电科技等。

重点项目:博微长安低空雷达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名家汇光电产业园项目,围绕合肥芯屏汽合产业方向,深挖配套项目,承接一批配套京东方、联保、长鑫存储、蔚来汽车、维信诺等龙头企业的上下游优质项目。

二、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现代商贸、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社区服务、房地产等领域为重点,着力推进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增长点。  

现代商贸。引导大型商业综合体合理布局,加快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购物中心,形成城市主力新商圈。以商务办公、酒店、城际站点为重点,建设北部商圈;以行政办公区、商业广场、商务办公、商住混合街区为重点,建设南部商圈。推进特色商业适度集聚,建设一批精品特色商业街区。积极谋划高铁核心区建设,建设综合商贸中心。支持线下经营实体改造提升,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培育发展夜市经济,建设若干高品质夜间消费街区以及社区型居民夜间消费节点。  

电子商务。制定和完善电子商务扶持政策,推进六安电商产业园平台载体建设积极招引知名企业、新兴产业落户电商产业园,培育发展总部经济、网红直播、创客等新业态,打造成集名优产品展示、电商、现代化立体仓库、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于一体的大型电商产业园,打造皖西城市电商物流中心,争创国家级和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基地)。加快培育电子商务企业,鼓励传统产业利用电子商务转型发展。发挥六安B型保税物流中心、六安海关等机构优势,培育发展跨境电商,积极申建跨境电商产业园。

现代物流。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构建与全球、区域联动发展的物流网络。推进传化物流园、富春物流园建设,争取更多知名物流企业、快递公司集聚,打造服务园区、辐射周边的现代物流基地。加快发展工业物流、电商快递等重点物流领域,推广城市共同配送、多式联运、甩挂运输、自动分拣等先进组织方式,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定制化的优质物流服务。推广应用物流先进技术,提升货运组织和信息化水平

金融服务。全面增强资本市场功能,鼓励境内外金融机构在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和运营中心。全面增强创投融资功能,培育发展重点面向初创期企业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全面增强新型金融功能,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文化金融等新型金融,构建新金融产业生态圈。完善新型政银担、税融通、续贷过桥等融资机制,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指导企业主动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争取五粮泰生物、海洋羽毛、渠道网络等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利用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例。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支持,用足用活地方债政策。

科技服务。围绕“131+2”等产业领域,重点发展专业化的研发设计、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科技咨询、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等。积极对接长三角G60科技走廊和合肥科技资源,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鼓励企业积极与全国高校园所成立联合实验室,开展关键技术合作攻关和核心产品创新。引进和培育一批科技服务机构,做强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实验室、检验检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设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鼓励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和技术产权交易、技术评估咨询、科技成果推广等科技中介服务业。

信息服务。培育发展软件开发、信息安全、数字媒体、集成电路(IC)设计等业态,鼓励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5G应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的新兴业态。鼓励企业加快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广泛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支持开发各类惠民应用。统筹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提高园区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推进社区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居民卡、智慧小区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商务、医疗、健康、养老、教育、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

社区服务。优化社区商业结构和布局,完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设施和网络,构建方便、快捷的社区生活服务圈。重点发展社区物业管理、便利店、菜市场(菜店)、快递物流、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培育发展养老托幼、家政服务、社区照料、病患陪护、外卖配送等家庭服务业,鼓励发展家庭教育、心理咨询、母婴护理等特色服务业。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设施运营,鼓励社区服务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和网络化发展。

房地产业。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妥发展房地产业,引导房产企业健康发展,高质量推进淠河总干东部湾区产城融合示范园区、智慧颐养中心、万瑞·璟瑭颐养、三女墩地块商住开发、和平家园二期开发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节能、节水、绿色、低碳住宅,推动物业管理、房屋中介、家装设计、安装维修等关联产业发展,完善住宅产业化链条。

三、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按照主业突出、板块联动、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布局原则,对同类型项目、企业进行集中布局,逐渐形成产业集聚集群,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格局。以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为引领,加快引进和培育关联度高的上下游企业,鼓励龙头企业扩大产能,加快建链、延链、强链,推进全产业链发展,打造比较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的产业园。以恒大新能源汽车六安基地项目为引领,加快发展整车和配件制造业,培育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及配套产业园;以星瑞齿轮传动、江淮永达机械等企业为引领,加快发展汽车零部件和机械设备制造业,培育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以中财管道科技、迈明亚克力等企业为引领,加快发展新型建材等产业,培育形成新材料产业园;以九仙尊霍山石斛、五粮泰生物等企业为引领,加快发展食品医药健康产业,培育形成生物医药产业园。鼓励企业组团发展,建设专业化、特色化园中园,加快建设高端科技产业园、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园、5G高科技产业园、AI智能洗衣机生产基地、名家汇光电科技产业园、六安电商产业园。

第二节  建设现代化产业新城

全面贯彻国家和省、市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谋划开发区空间、功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开发区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一、推进集约高效空间布局

坚持规划引领,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着力构建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积极争取将开发区东北角12平方公里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入城市开发边界,调整淠河总干渠旁用地属性,扩展建设用地规模,调整开发区用地布局,完善功能配套,为未来产业发展留足空间。以北部连片区域地块为主,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基地;启动工业片区整体形象提升、沿312国道的红达科创园及皋城东路的门户建设。以北部新城核心区和南部城东核心区为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步置换区内杭淠干渠以南工业用地,加快改善人居环境。高质量配套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区块便民服务区,建设城市优质生活圈。加快皖西大道北侧、文教路以南地块和皖西大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地块棚户区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打造品质社区,集聚园区人气。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十四五期间,年均新增建成区面积0.8-1平方公里,人口数量年均增长10%202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4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20万人。

二、强化园区硬环境建设

大力推进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水平,打造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以互联互通、衔接顺畅为目标,加快构建连通东西、纵贯南北的交通路网。加速推动银雀路(隐贤路刘庆路)拓宽改造工程、隐贤路(九德路皋陶大道)、元亨路(五教路皋陶大道)等项目;启动五教路(蓼城路刘庆路)、金湾路(元亨路安民大道)、蓼城路(皋陶大道百川路)、龙舒路(皋陶大道百川路)、五礼路(九江大道金湾路)等项目;全面贯通皋陶大道及跨河桥梁、许继慎路及其特大桥等项目。配合高铁北站建设,实施与高铁北站互联互通工程。统筹货运枢纽与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加快推进高铁场站、公路货运场站和物流园区建设,提高货运枢纽集疏运功能。推进生活垃圾分类,逐步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强化供电设施建设,确保园区电力保障。强化规划引领,编制完成供电、热电联产等专项规划。布局建设停车场,缓解停车难问题。改善小区居住条件,完善小区水电气路信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养老托育、停车、便民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确保交通、通讯、水电气及绿化环保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全面贯通以及医院、学校等公共生活服务设施全覆盖。2025年完成道路等基础设施投资15亿元。

专栏9 现代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皋陶大道(寿春路刘庆路)、许继慎路(东城都路东-皋陶大道)及许继慎路特大桥工程、五礼路(九江大道金湾路)、安民大道(元亨路九江大道)、安惠路(龙舒路九江大道)、百川路(蓼城路衡山路)、九江大道(迎宾大道百川路)、五教路(蓼城路古碑路)、临淮路(九德路皋陶大道)、元亨路(皋陶大道安民大道)、龙舒路(皋陶大道百川路)、衡山路(龙舒路安民大道)、蓼城路(皋陶大道百川路)、临淮路(迎宾大道皋陶大道)、刘庆路(九德路皋陶大道)、金湾路(元亨路安民大道)及三源河桥工程、正阳路(皖西大道许继慎路)白改黑提升工程、皋陶大道三源河桥工程。老皋陶学校及周边地块棚户区改造、恒大项目110KV变电站工程、110KV白鹭变电站工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一体化设施、皖西大道综合公交站场、开发区生态停车场建设项目等。

三、建设创新型智慧园区

紧抓信息技术升级迭代的契机,深化创新型智慧园区试点,积极发展新经济。加强与基础电信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打造5G应用场景。支持长江精工、索伊电器等企业开展“5G+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实施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创新示范工程,大力推进机器换人,深化企业上云行动计划,积极创建5G智能制造示范区。十四五期间,创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5个以上,企业登云实现全覆盖。支持各类研发机构利用云平台、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数字新基建,推动数据标准规范互认、基础数据共享、重大项目共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等,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信息共享。加快信息技术在园区管理中应用,推进园区数字化、企业智能化和项目智慧化,积极创建数字园区示范区建设政务服务、政务办公一网通办平台,优化统一申办受理,推动线上政务服务全程电子化。

四、精细化管理园区

积极参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加大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力度,建立完善环卫、市政、绿化三位一体综合管理机制。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区管理中的应用,强化智慧城市管理。建立完善网格化城区管理体系,推进城区管理精细化。实施城区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持续提升城区颜值。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努力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加强市政道路、桥梁、路灯、管网及其附属设施的管护,推进农贸市场、医院、学校周边综合整治,常态化抓好户外广告、乱停乱放、乱搭乱建、占道经营治理,严查违法建筑,打造整洁、有序、安全、舒适的城区人居环境。

第三节 强化招商引资工作

紧扣投资为纲、项目为王,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把招商引资与促进产业升级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

一、深化产业链招商

坚持大项目带动、全产业链拉动,聚焦产业关键领域与核心环节精准发力,实施延链、强链、补链招商工程。重点引进汽车零部件和新材料产业企业,支持星瑞齿轮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做大做强;加强新能源汽车配套企业招商,重点引进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电控系统等项目;大力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中的信息网络设备制造、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项目,新材料产业链中的先进钢材、新型建材等龙头型、引领型项目。围绕绿色食品、饮用水、中药材等产业,加快引进规模化精深加工项目。

二、深入推进东向招商

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化与长三角重点城市互动互访,推进与先进园区产业发展链动链接。立足合六同城化与合六经济走廊建设,机制化常态化触摸合肥、解构合肥,分析研究合肥市主导产业及产业链,梳理其重点产业上下游弱项缺项环节、产业领军企业产能外溢需求,推进合六全产业链协同、互补、错位发展。围绕合肥芯屏汽合产业方向,把握其产业发展新动向,聚焦合肥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布局,深挖配套项目,承接一批配套京东方、联保、长鑫存储、蔚来汽车、维信诺等龙头企业的上下游优质项目。推进我区与合肥市的园区深度链接,推动与合肥市相关县区产业深度合作,力争形成一批面向合肥的产业配套园”“承接园等飞地经济。

三、强化大项目招商

以大项目招商为重点,优化引资和投向结构,大力吸引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和国际行业龙头企业来开发区投资,促进重大招商项目落地。积极推进以民引外民外合璧,鼓励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合资合作,建立战略联盟,进入国际产业链并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在合作竞争中实现大发展、大提高。积极开展以商招商,鼓励企业再投入,谋划一批引领性龙头项目、突破性创新项目、支撑性平台项目,力争中财管道科技产业园、江汽齿轮自动变速箱、索伊爱餐机器人、名家汇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冲刺30亿元以上产值,并围绕以上项目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形成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材料产值超百亿特色产业集群。

四、积极创新招商方式

推进资本招商,按照国有资产资本化、资本基金化、基金专业化,主动争取与国家、省级股权投资基金合作,着力引进社会资本,发展产业引导基金规模。积极引进专业投资管理机构,加强与券商、基金等各类投资管理机构的对接。推进收购兼并式招商,认真梳理优化提升型、搬迁转移型、停产关闭型、兼并重组型等各类项目,分类施策,量身定制招商方案。推进平台招商,以产业集群+标准化厂房配套+孵化类项目为思路,加快标准化厂房和小微企业园建设,着力在战略新兴项目、优质众创孵化类项目招引上实现新突破。推进面向上市公司招商,争取各类上市公司项目落户园区。紧密对接证监会、主流券商、基金公司等单位,注重发掘上市公司定增、收购等动态,主动出击对接,主动谋划产业项目,精准对接投资需求。认真落实标准地改革,集约化实施项目供地,提升平台承载能力。

第四节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把创新驱动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以提升科研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重点,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发展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素质提升转变

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进重点领域创新突破,推进新技术、新设备广泛应用,构建以创新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

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需求、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积极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引导和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力争实现部分领域技术水平达到同行业领先。支持企业争取重点研发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一室一中心等省、市创新平台。鼓励企业购置研发仪器设备,提升研发能力。帮助企业申报科技创新项目,争取国家和省、市项目支持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大财政对科技发展的投入,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创新活动。创新科技金融支持方式,推动具备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商业银行在开发区设立科技支行,支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抓好各项鼓励创新政策落实。到2025年,全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64件。

促进科技协同创新。对接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吸引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园区建立成果转移中心或研发、成果转化基地。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一批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强化与合肥创新资源对接,布局建设一批产业共性研发平台,争取更多创新成果在我区转化应用。积极建设专业领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科技咨询等服务。积极参与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络建设,推进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中心与实验装置、分析测试平台等共享。

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着力破除制约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释放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生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落实和完善鼓励创新创业扶持政策,降低创新创业成本,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统筹安排各类支持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的资金,强化信贷扶持和担保贷款扶持,引导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风险投资投向创新创业领域和企业。实施企业稳岗扶持政策,鼓励各类企业更多吸纳就业,稳定并扩大就业规模。深入开展双创活动,加强联东U谷(六安)智造产业园、现代产业园、金桥返乡创业园等运营管理,积极创建省级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支持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进个转企、小升规,加大项目扶持和专项帮扶力度,打造一批单打冠军”“隐形冠军”“行业小巨人企业。

三、大力开展质量强区

深入推进标准、质量、品牌、信誉四位一体建设,以名企、名牌、名标为主攻方向,实施强企强龙行动,指导企业建立品牌培育和质量保证体系,坚持走以质取胜的道路,构建新常态下质量型发展新优势。十四五时期,力争成功创建安徽省质量强县(区)

实施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坚持招大引强和内生培育相结合,着力培育百亿级、十亿级品牌企业。大力推进品牌商标建设,支持企业申报和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引导企业开展各类国际标准认证和国际商标注册。鼓励制定企业联盟标准,引领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建立对食品、药品、建材、汽车等重点消费品领域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和可追溯制度。强化生产、流通、进出口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严把市场准入关,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鼓励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强区战略,完善专利工作资助和奖励办法,鼓励企业申请专利。深入保护知识产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坚决打击侵权行为。

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严格执行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能源消耗、环境损害的强制性标准,健全市场价格行为规则。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举措,推进跨部门双随机联合抽查全覆盖。完善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和行政执法规范体系,强化互联网交易监管,发挥行业协会自律和公众监督作用,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市场监管格局。依托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依法推进信用信息在采集、共享、使用、公开等环节的分类管理,建立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有序推进资源开放共享。完善诚信褒奖和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协助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联动响应和联动惩戒机制,建立失信黑名单制度、市场退出机制。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弘扬诚实守信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推动形成崇尚诚信、践行诚信的社会风尚。

第五节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深刻把握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努力扩大开放,积极开展区域全方位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一、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支持领军企业与长三角区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构建紧密型关系,加快组建一批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共同建设创新联盟和创新平台,共同实施技术攻关项目,努力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深化与上海交大、上海财大、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长三角区域高校交流合作,鼓励长三角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园区设立分支机构,依托高校院所的力量解决技术升级中的关键难题。主动向沪苏浙先进地区取经,积极开展人员交流和挂职锻炼,认真学习优化营商环境、招商引资、推动创新发展、园区现代化治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实现体制机制的等高对接。积极谋划与沪苏浙开展园区结对共建,探索合作路径和模式创新,大力发展飞地经济

二、积极参与合六经济走廊建设

全面落实省、市关于合六经济走廊建设的政策和规划,积极参与合六经济走廊建设。主动承接合肥产业溢出,共同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全面对接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运河新城,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深入推动项目互动对接,资源共建共享。发挥开发区产业优势,积极对接合肥汽车产业集群,主动承接佳通轮胎等汽车零部件企业,打造汽车行业链条式产业集聚区;对接合肥智能技术、云平台,实现产业链延伸互补,推动索伊电器智能餐厨项目产业化进程。围绕合肥联保、京东方、维信诺、长鑫存储等一批龙头项目,做好上游材料配套、中游生产制造、封装测试等加工类产业。围绕沿江高铁北站谋划维修基地、商业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在合六经济走廊形成体系完备、功能齐全的铁路枢纽产业集群。

三、培育外贸新增长点

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着力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巩固扩大传统优势产品市场份额,提高自主品牌产品、高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支持企业开展境外专利申请、商标注册、产品认证和品牌国际合作,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品牌。加快境外营销网络建设,协助企业在境外设立国际营销中心。拓展外贸新领域,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加工贸易、订单双转移,力争加工贸易取得新突破。培育发展劳务合作、旅游、文化、中医药、工程承包等领域服务贸易。加大对外贸企业监测服务力度,促进出口型产业项目增资扩产,培育外贸主体。实施积极的进口促进战略,引导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支持企业参加一带一路国际经贸活动和知名品牌展会,鼓励企业参加进博会、世界制造业大会、广交会等国内知名展会,扩大进出口业务。健全贸易摩擦应对机制,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四、加强开放平台建设

积极创建海关特殊监管区和各类口岸等开放平台,依托六安海关,推进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监管仓等海关特殊监管场所建设,发展口岸经济。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培育和引进跨境电子商务龙头企业,争取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探索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模式,努力建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国际合作产业园区。主动对标中国(上海)、中国(浙江)以及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改革发展,探索复制推广新路径,积极创建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联动发展区。

第六节 建设更高水平绿色园区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产业发展服从环境质量为核心,严把三高产业入区关,严禁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统筹推进工业经济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资源节约协调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开发区。

一、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深化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系统加强工业、建设、交通等领域治理,督促企业加强除尘、脱硫、脱硝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持续开展建筑扬尘、餐饮油烟、散乱污、禁燃禁放整治,严禁秸秆露天焚烧。加强道路和生活小区的道路保洁,对露土区实行绿化覆盖。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强化空气污染应急管理。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进一步提高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做到全面达标排放,加快污水处理厂扩建及配套管网建设,开展市政排水管网修复及雨污分流改造。实行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运维监管全覆盖,强化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推进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确保全区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建立河湖清洁长效管理机制,打造清水廊道。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加大有害废弃物的回收力度,加强危险废弃物污染防治,有效降低环境风险。加强白色污染治理。2025年,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

二、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实施生态修复和生态工程建设,推进园区内河道水系景观、小高堰生态湿地公园建设等项目。开展绿化提升行动,全面推动园区公路和河流沿线绿化提升。建立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实施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推动多种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统一监管。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建成全区实时在线、能满足环境质量评价与信息发布需求的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完善环保信息公开和举报制度。

三、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和水、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促进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加强资源能源节约。规划管理工业用地,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模式出让和多层标准厂房建设,清理和盘活工业用地存量,提升产业用地效率。加强城镇集约高效用地管理,强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前置控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城镇建设用地存量挖潜,推进建设用地多功能开发、地上地下立体开发利用。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和产品,促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能效提升。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加快建筑工业化。建设节水型社会,鼓励一水多用、优水优用、分质利用,推进雨水资源利用和再生水利用。

建设循环经济园区。深化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促进园区废物交换利用、能源资源梯级利用、污染集中治理,争创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结合开发区产业特点,支持企业开展循环化改造,培育一批兼具核心技术和资金实力的循环经济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工业废料、废气、废水、余热再利用、再循环等项目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利用节水专项资金,谋划尾水处理及循环利用项目建设。深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高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为确保《纲要》顺利实施,必须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强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凝聚各界力量,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节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开展融合式党建攻坚试点,推进全方位服务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党建品牌创建工作;推进城市党建“4·17”立体网格搭建工作,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党建工作新格局;持续推进基层党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和非公党组织领办党建特色项目工作,促进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达标后的巩固、提升。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健全行政审批、工程建设、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监管机制,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支持纪检监察机关依规依纪依法履职,强化巡视巡察成果运用,坚决惩治各类腐败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开发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广泛开展企业帮扶活动,着力解决企业用工、企业员工子女上学等问题。

第二节 优化营商环境

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发展就是服务开发区发展”“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人人都是园区形象的意识,坚持有事必到、无事不扰,着力营造服务企业、尊重企业家的浓厚氛围,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发展经济、创造财富。全面落实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安徽省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办法》,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坚持四送一服常态化,推深做实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严格落实国家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严格落实三集中、三到位,进一步细化新建项目安商流程,推行线上线下联动办理,着力打通企业开办、重大项目建设中梗阻问题。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异地可办、全网通办,推进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多头跑、来回跑问题,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

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全面履行经济、行政、社会事务等管理职能,完善权责清单制度。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务公开。最大限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推进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深化部门协调配合,严格执行工作责任制,提高机构履职尽责能力水平。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绩效考核奖惩机制。加大干部选拔任用和交流力度,建立一支精干、高效、廉洁的干部队伍。

创新行政服务方式。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管理手段、模式和理念创新,加快建设数字园区。优化行政流程,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促进政务信息共享共用和业务流程协同再造。积极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更及时感知企业和群众的需求,更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加强调查研究,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强化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加强教育培训,办好经开区大讲堂,不断提升管委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第三节 强化项目管理

牢固树立投资为纲、项目为王理念,加强项目储备,推进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市规划布局,完善和落实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形成规划期内竣工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发展机制。全面推行投资项目审批一站式网上运行和并联审批,探索开展投资项目区域评估、多评合一。完善三重两上项目调度工作机制,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和重大问题解决。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全面落实高质量四督四保五项机制,推行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能耗指标围着项目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路径走工作机制。

第四节 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政策引导。积极争取用好用活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有效推广到企业,引导一批符合产业政策、具有产业优势的企业增产增效。不断完善园区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产城融合等领域的政策措施。加大宣传引导,协调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准确把握省、市各类企业扶持项目的时间节点和申报流程,指定专人负责,抓好项目落实。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实行不见面审批。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企业设备更新,支持企业创建数字产业创新中心、智能工厂、智能车间等。针对十四五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整合升级或制定出台一批针对招商引资、产业转型升级、产城融合、飞地园区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强化资金保障。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有效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充分运用转型发展专项资金、市产投资金和争取上级专项发展基金,多措并举鼓励引导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充分发挥东城公司平台作用,提高公司投融资能力,建立市场化经营模式,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壮大公司资产质量,提高信用评级水平。加大政银企对接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多措并施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积极帮助企业向上申请各类专项资金和发展基金,用好用活政策激励,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强化市场主导、利益导向,继续深化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认真总结六安电商产业园、名家汇光电产业园、红达科创园、网营智慧物联建设经验,积极吸纳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创业园、园中园等项目,创新合作路径和模式,实现连片开发、整体推进。

强化土地保障。按照拓展增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的原则,合理调整园区用地结构,确保产业项目、基础设施、社会事务的用地需求,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以科技含量、环境影响、投资强度、产业效益作为选资标准,提高入园项目档次和质量,推动开发区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积极推进标准地改革,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落实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的要求,大幅提高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完善项目进入和退出机制,盘活闲置和低效资源利用。

强化人才保障。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更大力度推进人才优先发展,加快各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采取得力举措,努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扎实推进各类引才、引智计划,集聚各类优秀人才来我区创新创业。完善招才引智绿色通道机制,全面落实人才引进各项政策,突出“131+2”产业领域,聚集培育一批研发水平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人才团队。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我区创新创业,争取更多人才团队纳入省市重点扶持范畴。鼓励校企联合办学,开展人才订单式培养,建立健全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对接机制。围绕人才链构建服务链,全方位做好人才服务工作,着力解决好人才住房、配偶就业和子女入学等问题。建立人才荣誉制度,强化对人才的物质和精神激励,保障人才以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到2025年,力争引进、培育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团队5个以上。

第五节 强化平安园区建设

坚持党政同责,增强红线意识,统筹安全与发展,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推动企业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依法推进安全生产工作,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强化行政执法和责任追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积极创建安全文化示范企业铸安行动,健全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开展科技强安行动,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落实消防安全责任,确保人员、资金保障,定期组织考核验收,提升园区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强化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持续巩固疫情向好态势。加强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和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第六节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结合开发区高质量发展需求,注重高品质医疗服务供给,合理规划全区医疗机构数量和规模,加快谋划推进园区高规格、现代化医院建设,培育建设高素质卫生健康工作队伍,强化公共卫生管理和卫生健康服务。优化全区教育布局资源配置,持续推进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六安中学优质特色发展,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加快安置房建设进度,确保工程质量,把安置房建成民心工程、满意工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

第七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各部门要加强衔接协调,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年度计划要与本规划衔接并予以滚动落实。本规划确定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要明确责任主体、实施进度要求,并纳入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如期完成。加强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增强提高规划实施的效果。依法完善规划指标统计制度,为科学评估提供支撑。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根据形势变化和发展需要,适时对规划进行修订调整。

十四五时期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乘势而上,为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新城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三融合三为主即产城融合,以产为主;二三产融合,以二产为主;科工贸融合,以战新产业为主。

标准地:指在完成建设项目相关区域性统一评估基础上,明确建设项目投资、能耗、环境、建设、亩均税收等控制性指标履约承诺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

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

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指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一网:安徽政务服务网六安分厅),线下只进一扇门(一门:政务服务实体大厅),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一次: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最多跑一次),让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四送一服安徽省面向企业开展的送新发展理念、送支持政策、送创新项目、送生产要素、服务实体经济的专项活动。

四最营商环境: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群众获得感最强的营商环境。

专精特新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

三重两上项目:重大招商项目、重点建设工程、重要遗留问题,规上工业企业、限上商贸企业。

两个坚持”“两个更大2020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期间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的目标要求。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